雕磚之上見真容—— 中國的戲曲
2019-07-31 來自: 寧夏啟源達古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134
在國家博物館“古代中國”展廳宋元部分我們會看到一塊雕磚,上面有一位女性形象。她側身站立,頭上插花,身穿圓領長袍,腰系帕帶,足蹬高筒靴,后腰插一團扇。人物雙手抱拱作揖狀,面部表情刻畫傳神。為何一塊小小的雕磚要和那么多奇珍異寶放在一處,雕磚上的她又是誰?
她叫丁都賽,是北宋政和、宣和年間京城汴京有名的女雜劇藝人,磚上雕刻了她正在表演的場景,這也是中國戲曲演員較早的形象資料。
宋元時期是中國戲曲重要的時期,一種融合說唱歌舞和扮演故事的綜合舞臺藝術——戲曲,正式出現。
我們先從北宋說起。
北宋的首都汴梁是一個水陸交合的城市,便捷的交通和經濟的繁榮,使這里成為了人口百萬的大都市。唐代建城的里坊制度不利于城市的繁榮,所以宋代被打破。城市中出現了專門商業經營演出場所——瓦舍勾欄。
瓦舍勾欄。演出的場所稱瓦舍,劇場稱勾欄。
劇場為一個大棚,四周是閉合的,上面有封頂,演出時不受氣候影響。里面有戲臺,觀眾席從里向外環繞舞臺,并且是逐層加高的。
勾欄是商業演出場所,對外正式售票,可以說中國劇場正式形成。
但遺憾的是,由于勾欄劇場是木結構,所以到今天沒有實物保存,甚至連一幅圖畫也沒有傳世。我們只能通過想象來對它進行勾勒。
瓦舍勾欄把當時社會上各類表演技藝都集中在一起。宋人孟元老在《東京夢華錄》里記載的勾欄表演的名目有:
小唱、嘌唱、雜劇、傀儡、雜手伎、球仗踢弄、講史、散樂、舞旋、小兒相撲、掉刀蠻牌、影戲、弄蟲蟻、諸宮調、商謎、合生、雜粉、說三分、五代史、叫果子等等。
各類表演技藝共同演出并且互相競爭、互相影響、互相融合,這樣走出了中國的戲曲。
宋雜劇石刻
在眾多表演形式中,對宋朝戲曲影響重要的是模擬表演的宋雜劇、舞蹈表演的大曲舞旋、音樂表演的諸宮調。
大曲舞旋壁畫
“古代中國”展廳藏品《西廂記諸宮調》
金滅掉北宋后,中國的戲曲分為了兩條道路來發展,一支為金代雜劇,也是元雜劇的前身;另一支為南宋戲文。
金代雜劇后來發展成為了北曲雜劇,南宋戲文發展為了南曲戲文。
我國今天能看到的所有劇種都脫胎于這兩大類型的戲曲。
北曲和南曲它們都有宏大的結構體制,音樂和表演手段進入了格式化組合,中國的戲曲正式形成。
北曲主要流行在北方的山西、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。南曲流行于浙江、福建東南一帶。
您要問北曲和南曲有什么區別呢?
北曲形成于金末元初,北曲的音樂在原來曲調的基礎上吸收了女真、蒙古等北方民族的曲調和樂器。北曲在音樂上有嚴格的曲律規定,北曲在音樂上更加成熟。
南曲更加重視運用詩、歌、舞來展現戲曲情節。舞臺的表演上唱歌是主要的表現手段。角色行當設置更齊全,分為生、旦、外、貼、丑、凈、末。南曲戲文主要展現生旦的愛情故事。
北曲和南曲各有所長,北曲長處在音樂,南曲長處在表演。
戲曲演出形式形成了,如果要發揚光大好的劇本必不可少。
“古代中國”展廳藏品《西廂記諸宮調》
在元代,中國戲曲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時期,大量的好劇本出現。由于元代讀書人很難有機會進入官場為官,就算能做官也是低級的吏屬,所以導致了大量有才華的文人投身于戲劇的創作。
元代的南曲戲文重要的作品是《琵琶記》、《白兔記》。
元代的北曲雜劇更是好劇不斷。雜劇作者特別有名的有“四大神物”關、鄭、白、馬和王實甫。關、鄭、白、馬分別是關漢卿、鄭光祖、白甫、馬致遠?!陡]娥冤》、《望江亭》、《單刀會》、《漢宮秋》都是影響深遠的作品。
王實甫雖然沒有列在“四大神物”之內,但他根據唐朝人創作的故事改編來的《西廂記》,使得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家喻戶曉。在《西廂記》中不光劇情緊湊,人物性格刻畫生動,更多的加入了心理描寫,使得故事更加精彩生動,所以得到后世傳誦。
“古代中國”展廳藏王實甫《西廂記》明初刻本
戲曲發展到了元代還形成了完整的民間戲班。
戲班的形成主要源自宋、元時期的戶籍制度。當時的人會被政府按照工作的門類編入士、農、工、商不同的戶籍,如果一位藝人被編入工部的樂籍,那身份就是世襲,子孫后代都必須是藝人。民間的戲班往往是流動演出,不在一地專門演出,這也促進了戲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。